樓道是社會基層治理的“最后一米”,是居民公共生活的“最小單元”。陽春四月,行走在鐵山街道勝利路社區,這里綠樹成蔭、鳥語花香,干凈整潔,廣場上的晾衣桿井然有序,每個單元樓門口,都設置有“我愛我樓”的標牌,小區樓道成了一道風景線。
自2014年起,勝利路社區以樓道自治為切入點,開辟社區治理新路徑,協調整合資源、引導居民共建共享,“老小區”里住出了“新幸?!?。
開辟自治新路徑樓棟連著你我他
勝利路社區位于鐵山城區東部,是開放式的老舊小區。社區有居民2415戶、5432人。過去,居民們有一些生活陋習。有人習慣性地在門棟樓道內堆放雜物;有人喜歡在家門口使用煤爐燒火做飯……衛生臟、亂、差,鄰里之間時有摩擦。
80歲的鐘復原對社區原來的面貌記憶深刻,“那時候,社區里垃圾靠風刮,污水靠蒸發。最多的時候,僅一棟樓內亂堆的雜物,就有13處?!遍L此以往,居民生活有怨言。
為了改變現狀,勝利路社區進行了不少探索。
2014年,社區組織居民對樓道內亂堆亂放的現象進行整治。短時間內,樓道變得干凈整潔了,可“你堆堆、我堆堆”的思想觀念不破除,整治后的成果如何保持,又是一道考題。
社區有“居民議事”的好傳統,居民們將大家關注的樓道環境衛生問題,擺在了桌面上,進行討論解決。
“那時候,有人建議,通過自治的方式,進行自覺革命、自我管理?!?2歲居民、興冶路24棟樓棟長胡德榮回憶,“當時,自治是一個新鮮詞,居民們愿意試一試?!?/span>
同年6月,社區仿照老人們喜愛的央視熱播電視劇《我愛我家》劇名,啟動“我愛我樓”項目,以樓道治理為切入點,開辟新路徑,引導居民像愛家一樣愛樓棟。
有事大家商量辦老舊樓道大變樣
“我愛我樓”項目首先在興冶路12棟和24棟試點。
勝利路社區黨委書記潘曉梅介紹,當時,社區將轄區劃分為四大片區,后改為四大園區,還陸續取了四個好聽的名字,分別為:槐芬園、槐芳園、槐香園、槐溢園。每個園區都通過居民選舉的方式,設立園長;各園區內,再推選出樓棟長、門棟長等,吸引黨員中心戶和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,逐漸形成了“我愛我樓黨員帶頭”樓棟自治品牌。
試點過程中,胡德榮被居民們推選為興冶路24棟樓棟長。
她回憶,在試點期間,樓棟長、門棟長和黨員中心戶發揮表率作用,主動將自家門前的樓道清理干凈,逐步帶動其他居民參與其中。
24棟有位年過古稀的老太太,有拾撿柴火的習慣。平時,老人會將拾撿來的柴火堆放在樓道的轉彎處,還私自搭建了一個遮擋柴火的棚子。樓道里一度光線昏暗,個高的居民通過時,還得彎著腰走。
胡德榮和黨員中心戶多次前往老人家中走訪,和老人談心,勸導老人改掉陋習?!澳チ税雮€多月,老人終于同意清理?!焙聵s說,之后,居民們紛紛搭把手,將老人堆放在樓道的柴火清理了出來。樓道頓時暢通了,光線也更加敞亮了,老人自己也對清理后的環境贊不絕口……
24棟還有一個門棟,沒有路燈。
社區原本想在門棟的進出口處安裝一盞路燈,可樓上樓下的居民意見不統一:一樓居民覺得用不著,樓上住戶不想出電費……
胡德榮想到了一個辦法:每個季度,社區都會對轄區內的各個門棟進行積分,積分滿100分可以兌換10元,“24棟有4個門棟,都集滿100分,可以兌換40元,大伙兒關心的路燈電費問題,不就解決了?”
打通了思想“梗阻”,攻克了經費“難關”,盤活了區域“資源”,勝利路社區內,一個個老舊樓道紛紛蝶變。
共建共享成共識居民生活美滋滋
樓道靚了,社區又“聘”來了“新管家”。
這群管家不是別人,正是樓道居民。
69歲的陳濤是26號樓的“年輕人”,在“我愛我樓黨員帶頭”項目的帶動下,陳濤主動挑起了照顧26號樓老人的擔子。一有空,陳濤就會去附近的老人家中走走看看,陪老人聊聊天,需要幫助時及時伸援手。
這些年,以陳濤為代表的社區居民們,不僅“自掃門前三分地”,還養成了像愛家一樣愛樓棟的好習慣:不管是不是自家范圍,看到垃圾就撿;路過別人家門口,順手就將垃圾袋帶下樓;遇到不文明行為,當即指出要求整改。
通過“我愛我樓黨員帶頭”項目,勝利路社區還成立了“樓棟自治聯盟”,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,并吸引下沉黨員、結隊單位等加入,實現了樓棟微自治,形成了居民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務、公共事務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。
“過去,樓棟門前全是泥巴路,現在都變成水泥路,生活方便又舒心?!?2歲居民賀少隧對“我愛我樓黨員帶頭”項目贊不絕口,也擔任起樓棟的“直管黨員”。他介紹,如今,樓棟中,鄰里關系更和諧了,見面問聲好,有空泡泡茶,大家互幫互助,團結友愛,日子過得美滋滋。
樓道美,則小區治;小區治,則基層安。
潘曉梅介紹,通過“我愛我樓黨員帶頭”項目,居民們嘗到“文明的甜頭”后,共同參與,共建共享逐步成為共識。一個“縱向到底、橫向到邊、縱橫交錯、多元共治”的社區治理新藍圖正在這里一步步變成現實……